2025年储能电站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途预测
时间: 2025-02-21 21:51:35 |   作者: 技术专题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施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逐步的提升,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担接受的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推动下,储能电站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已成为平衡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波动性、提升电网灵活性的关键基础设施。与此同时,储能电站的应用场景从传统的电网调峰调频扩展至工商业用户侧、新能源配储等领域。

  储能电站是为了调节峰谷用电问题所设立的电站,一般有抽水储能电站、超大型电池组两种方式。储能电站把人们在用电低峰时段要浪费掉的电量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的时候重新释放到电网中,来达到解决能源问题的目的。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与“双碳”目标推动下,储能电站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已成为平衡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波动性、提升电网灵活性的关键基础设施。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870万千瓦,同比增长超110%,其中电化学储能凭借高能量密度和灵活部署能力,成为增速最快的技术路线。政策端,《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达1.2亿千瓦,而新型储能亦通过《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等标准逐步规范,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高水平发展过渡。

  新型储能调度运用水平持续提升,据电网企业统计,2024年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1000小时,发挥了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顶峰保供及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功效,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从单站装机规模看,新型储能电站逐步呈现集中式、大型化趋势。截至2024年底,10万千瓦及以上项目装机占比62.3%,较2023年提高约10个百分点,1万—10万千瓦项目装机占比32.8%,不足1万千瓦项目装机占比4.9%。从储能时长看,4小时及以上新型储能电站项目逐步增加,装机占比15.4%,较2023年底提高约3个百分点,2—4小时项目装机占比71.2%,不足2小时项目装机占比13.4%。

  与此同时,储能电站的应用场景从传统的电网调峰调频扩展至工商业用户侧、新能源配储等领域,广东、山东、宁夏等地通过补贴政策加速布局,2024年仅广东一省即审批通过28个项目,总投资超14亿元。然而,储能安全风险、价格竞争加剧及成本压力仍是行业亟需突破的瓶颈。

  当前,储能行业正处于技术路线多元化与市场格局重构的关键阶段。抽水蓄能仍占据主导地位(2022年占比77.61%),但其地理限制促使电化学储能快速崛起,2023年上半年新增装机规模已超历年总和。锂电池凭借成熟产业链占据电化学储能60%以上份额,但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新技术通过长寿命、低成本优势逐步渗透,如液流储能科技完成数亿元融资,包头市依托钒资源打造全产业链布局。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行业竞争从单一技术比拼转向全生态协同,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阳光电源通过垂直整合强化优势,而跨界资本涌入加剧行业洗牌。这一阶段的核心矛盾在于: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规模化降本,从而匹配新能源装机激增带来的长时储能需求。

  抽水蓄能:作为传统主力,2022年底装机达4579万千瓦,但受限于地理条件,增速趋缓。未来重点将转向中小型电站及智能化改造,以适配分布式能源需求。

  电化学储能:锂电池主导市场,但钠离子电池因资源丰富、成本低(理论成本较锂电低30%),预计2025年进入商业化爆发期;液流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潜力显著,2023年国内相关企业融资超10亿元。

  新兴技术: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处于示范阶段,重力储能等创新方案亦在探索中,技术路线“多点开花”格局初步形成。

  西北地区:依托风光资源,宁夏、甘肃等地成为新型储能高地。2024年宁夏新增20座储能电站,累计装机达471.9万千瓦,占全国10%以上。

  东部沿海:广东、山东通过“补贴+强制配储”政策推动工商业储能,如广东对用户侧项目按放电量给予0.3元/千瓦时奖励,激发峰谷套利需求。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储能电站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途预测报告》分析:

  电源侧:新能源配储比例提升至10%-20%,时长向4小时延伸,解决弃风弃光问题。

  用户侧:工商业储能通过“自发自用+峰谷价差”模式实现经济性,2023年用户侧项目占比升至25%。

  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通过容量租赁、辅助服务获利,如华能莱芜项目首创分散控制构网技术,提升调频效率。

  政策红利:中央层面强化并网调度规范,地方通过补贴(如浙江每千瓦补贴200元)、税收优惠刺激投资。

  成本下降:锂电池储能系统成本年均降幅达15%,2024年已低于0.8元/Wh,推动储能电站IRR突破8%。

  技术迭代:智能运维、AI预测算法提升系统效率,消防技术升级将事故率降低至0.01次/万套。

  安全风险:2023年全球储能火灾事故超20起,热失控防控、消防标准滞后制约行业信心。

  盈利难题:2023年储能系统报价跌破0.6元/Wh,全行业陷入亏损,需探索电力市场现货交易、容量补偿等新模式。

  标准缺失:电化学储能设计规范、退役电池回收等标准尚未统一,导致重复投资与资源浪费。

  短期(2024-2026年):行业进入整合期,具备技术、资金优势的头部企业通过并购扩大份额,预计2026年新型储能装机超1.5亿千瓦,电化学储能占比突破70%。

  中期(2027-2030年):钠离子电池实现规模化应用,液流电池在长时储能领域市占率超15%,氢储能在跨季调峰场景崭露头角。

  长期(2030年后):储能电站与虚拟电厂、微电网深层次地融合,成为“源网荷储”一体化核心节点,支撑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渗透率超50%。

  储能电站行业正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化竞争,其发展轨迹与中国能源革命进程深度绑定。短期内,安全标准提升(如GB/T 42288-2022实施)与技术降本仍是主线,企业需在电芯材料、系统集成等环节建立差异化优势]。中长期看,多元化技术路线将重塑竞争格局:抽水蓄能稳守基荷调节,锂电池主导短时储能,液流/钠电等突破长时瓶颈,氢储能则瞄准跨区域能源互联]。区域布局上,西北地区依托资源禀赋继续领跑装机规模,而东部沿海通过用户侧创新模式挖掘盈利空间。

  挑战与机遇并存下,行业需构建“技术-政策-金融”协同生态:技术上加速固态电池、智能预警等突破;政策端完善电价机制与市场准入;资本层面探索REITs、绿色债券等融资工具。最终,储能电站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与“调节阀”,推动全球能源体系向零碳未来坚实迈进。

  想要了解更多储能电站行业详情分析,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4-2029年中国储能电站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途预测报告》。报告根据储能电站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储能电站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的新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我国储能电站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储能电站行业未来的发展的新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中研网只提供资料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对有关信息或问题有深入需求的客户,欢迎联系咨询专项研究服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