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侧储能项目是在用户端(如家庭、商业建筑或工业设施)部署储能系统,实现能量高效管理和利用。随着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用户侧储能项目非常关注。其最大的目的是储存多余清洁能源,降低用户电费支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电力系统稳定性。在保障电力系统正常稳定运行过程中,引入电力监控系统十分必要。王孟春
工厂和商场用电特性差异显著。部署储能系统实施削峰填谷、需量管理等措施,可降低用电成本。同时,储能系统作为应急后备电源,在突发停电等紧急状况时,能及时为关键设备和系统供电,保障生产运行基本电力需求,增强电力供应可靠性与稳定性,降低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运营风险。
光伏所发电量实现自发自用,为电动车充电站供能,储能系统发挥关键作用,有效平抑大功率充电站运行对电网的冲击。光伏与储能协同运作,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传统电网依赖,为充电站稳定运行提供较为可靠保障,促进能源供应体系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增强能源系统稳定性与韧性,为应对能源需求量开始上涨和复杂多变的能源供应形势提供创新方案。
微电网系统可并网或离网自主运行,应用场景集中于工业园区、海岛、偏远地区等。储能系统能在发电过剩时储存多余电能,用电高峰或发电不足时释放电能,确保微电网电力供应稳定可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配置,为不同场景电力供应提供保障,促进微电网系统在多样化环境下稳定运行,助力实现能源供应安全、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工商业储能领域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型场景,已成功渗透至数据中心、5G 基站、换电重卡、港口岸电等多元化应用场景。
商业及大工业领域用户安装光伏与储能一体化系统,可实现电力自发自用,平抑光伏发电出力曲线,提升清洁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使用结构,增强能源供应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同时,利用储能系统开展峰谷套利操作,降低用电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能源管理与成本控制竞争力,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能源保障与经济支撑。
在商业楼宇、教育学习管理机关、医疗机构等不适宜大规模部署分布式光伏系统的场景中,独立配置储能系统效益显著。该系统可针对用电负荷特性实施削峰填谷策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用电成本结构。通过峰谷套利机制,利用峰谷电价差为用户创造额外经济收益,增强电力使用经济性与灵活性,提升能源管理上的水准,推动可持续发展。
峰谷价差套利:在电价谷时从电网购买低价电为储能系统充电,在电价峰或尖峰时利用储能系统为负载供电,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增加光伏自用比例:光伏发电与负载消耗存在时间错配。光伏发电超出负载消耗时,工商业用户低价售余电给电网;光伏发电小于负载消耗时,高价购电。安装储能系统对光伏发电削峰填谷,在发电量大时储存多余电量,发电量不足时释放电量供负载使用,减少高价购电成本。
需量管理:我国对受电变压器容量在 315kVA 及以上的大工业用电采用两部制电价,用户可选择缴纳容量电费或需量电费。工商业储能系统在用电高峰时为负载供电,抵消高峰负荷冲击,减少变压器出力,降低变压器容量需求电费。
电力现货交易:在电力现货市场,市场主体开展日前、日内和实时的电能量交易。工商业储能容量较小,难以满足买方一次性调用需求量,可通过虚拟电厂(VPP)方式聚合参与电力现货交易。
对微电网的运行进行实时监管,包含市电、光伏、风电、储能、充电桩及用电负荷,同时也包括收益数据、天气状况、节能减排等信息。
对系统环境、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风电控制逆变一体机、储能电池、储能变流器、用电设备等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微电网系统的运行状况。
实现整个微电网系统范围内的电能质量和电能可靠性状况做持续性的监测。如电压谐波、电压闪变、电压不平衡等稳态数据和电压暂升/暂降、电压中断暂态数据来进行监测分析及录波展示,并对电压、电流瞬变进行监测。
可视化运行实现微电网无人值守,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便捷化管理;对重要负荷与设备做不间断监控。
通过分析历史用电数据、天气条件对负荷进行功率预测,并结合分布式电源出力与储能状态,实现经济优化调度,以降低尖峰或者高峰时刻的用电量,降低企业综合用电成本。
用户能查看光伏、储能、充电桩三部分的每天电量和收益数据,同时能切换年报查看每个月的电量和收益。
通过分析光伏、风电、储能设备的发电效率、转化效率,用于评估设备性能与状态。
微电网配置主要对微电网系统组成、基础参数、运行策略及统计值进行设置。其中策略包含计划曲线、削峰填谷、需量控制、新能源消纳、逆功率控制等。
储能产业作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力量,慢慢的变成了全球范围互相竞争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在我国,发展新型储能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支撑,也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储能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促进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并构建完善的能源供给体系,还能够增强我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的发展优势。能够最终靠产业政策扶持、研发技术应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标准建设以及完善市场体系等多个角度协同发力,推动储能产业的规模化增长,增强我国在全球储能领域的竞争优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下一篇: 估值 - OFweek太阳能光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