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永乐官方网站
2024年储能电池系统市场概况
时间: 2024-12-18 21:17:18 |   作者: 永乐官方网站

  储能电池系统(Energy Storage System, ESS)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化学能储存,并在需要时将化学能转换回电能的设备或系统。它主要由电池本体、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电力电子转换装置(如储能变流器PCS)等组成。储能电池系统在电力系统、电动汽车、通信基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这种系统对于平衡供需、提高电网稳定性和促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有效利用至关重要。电化学储能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和电能进行相互转换来储存能量,根据材料不同主要可分为铅酸蓄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等形式,一方面,电池储能的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与能量转换效率较高,且响应速度较快,能够有效满足电力系统调峰调频需求;另一方面,其功率和能量可根据不同应用需求灵活配置,几乎不受外部气候及地理因素的影响。

  由于电池储能技术因其成熟度较高、容量可观、运行安全、低噪音、适应多种环境和安装便捷等优势,已成为储能电池系统中用于电能存储的首选方式,因此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聚焦于化学储能(电池)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兴起和电力市场的需求,储能技术开始快速地发展。1980年代,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标志着化学储能技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单位体积内的包含的能量高、循环寿命长的特点使其成为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首选储能解决方案。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和减少碳排放的关注,储能电池系统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电池储能系统(主要是锂离子电池)的装机容量则从几乎为零增长至约14GW。这一增长趋势反映了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日渐增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提高电网稳定性、支持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整合以及促进能源效率方面。

  汇睿咨询预测,2023 年全球储能电池系统市场规模为 349.70 亿美元。预计到 2030年将达到878.92亿美元, 预测期内(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14.99%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电力市场对储能需求的增加、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降低、能源存储和运输需求的一直增长,以及全球对减少碳排放和实现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此外,各国政府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储能技术应用方面的政策支持,也为储能电池系统市场的扩张提供了有力保障。

  资料来源:第三方资料、新闻报道、业内专家采访及汇睿咨询整理研究,2024年

  2023年,中国储能电池系统市场规模达到455亿元人民币,这一明显地增长得益于多方面的积极因素。首先,中国政府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强调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和储能技术的战略重要性。政策的支持,如《关于促进储能技术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和政策激励。

  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预计到2025年,储能电池产业将实现规模化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能源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储能产业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的储能能力和项目要求。技术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推动了储能电池成本的下降,使得储能解决方案更加经济可行。动力电池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也带动了有关技术在储能电池中的应用,逐步降低了成本。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升预计将吸引更加多的市场参与者,推动储能电池系统在发电、输配电和用电等电力系统环节的广泛应用。储能电池性能的升级,特别是在安全性能和常规使用的寿命方面的提升,将增强市场对储能电池系统的信心,促进更广泛的应用。这些进步将支持绿色低碳的能源转型,助力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

  储能电池系统产业链覆盖了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应用的全过程,每一环节都紧密相连,一同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上游环节,原材料和基础材料是储能电池系统生产的核心支撑。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包含电池材料的供应,如正极材料(锂钴氧化物、锂铁磷酸盐、镍钴锰氧化物等)、负极材料(石墨、硅基材料等)、电解液和隔膜等关键材料。这些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电池的性能和成本。锂离子电池仍占据已投运电化学储能技术应用主导地位,据中商所统计,截至2023年底,累计投运的锂离子电池项目总能量48.77GWh、占比95.89%;其次为铅酸/铅炭电池,占比达2.26%;液流电池占比达1.02%。典型的上游企业包括赣锋锂业、天齐锂业等锂材料供应商,以及Albemarle和SQM等锂盐生产商。

  中游环节是储能电池系统产业链的核心部分,涉及电池制造、系统集成和性能测试。电池制造包括电芯制造和电池封装两个关键步骤。电芯制造企业如宁德时代、LG化学和三星SDI等,它们使用先进的电池技术(如锂离子电池技术)生产高性能电池。电池封装则是将电芯封装成电池模块或电池包,以适应不一样的应用需求。系统集成商将电池系统与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等集成,形成完整的储能解决方案。性能测试环节由专业供应商负责,如DEKRA和TÜV Rheinland,它们通过严格的测试和认证保障电池系统在各种应用场景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下游环节大多分布在在项目运营和终端应用。项目运营方将储能电池系统应用于电力储能、新能源汽车、家庭和商业储能以及工业储能等多个领域。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21年全球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约为25GW,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超过90GW。整车厂商如特斯拉、比亚迪和蔚来等将动力电池应用于量产车型,以实现电动化和智能化功能。同时,最终用户包括电力公司、工业公司、家庭用户等,他们通过需求拉动下游市场,为产业链的循环发展提供动力。

  这种纵向贯通的产业链模式显示了储能电池系统行业的协作性和复杂性。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应用的全链条发展,为推动储能技术的普及和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球能源产业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

  汇睿咨询的报告数据显示,储能电池系统市场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全球化与区域化并存的特点。国际巨头在高端技术和市场占有率上占据主导地位,而区域性企业则凭借本地化优势逐渐崭露头角。这种多层次的竞争态势为市场注入了活力,也加速了技术的快速迭代。

  在国际市场中,特斯拉、LG化学和三星SDI是储能电池系统领域的领先者。特斯拉以其Powerwall和Powerpack产品在家庭和商业储能市场占据领头羊,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在全世界内扩张。LG化学和三星SDI则通过其电池技术在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市场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大型储能项目中。

  在中国市场,本土企业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逐渐崛起,与国际厂商展开激烈竞争。宁德时代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之一,其产品已经大范围的应用于电网储能和新能源汽车领域,凭借出色的性价比和本地化支持获得了市场认可。比亚迪则通过自主研发推动本土电池技术进步,特别是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的市场占有率逐渐提高。这种本土化创新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也在全球市场中形成了新的竞争点。储能电池系统集成领域,主要企业包括阳光电源、中车株洲所、海博思创、新源智储、远景能源、电工时代、融和元储、金风零碳、平高集团、许继集团和智光储能等。尽管国内集成商的市场集中度相比来说较低,但市场整体近年来呈现出向头部企业集中的趋势,其中阳光电源、海博思创和中车株洲所作为行业领头羊,尽管先发优势不明显,但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逐渐占据有利位置。2024年1-6月,全球储能电芯出货规模达114.5 GWh,同比增长33.6%。其中,大储电芯出货量为101.9 GWh,小储电芯出货量为12.6 GWh。2024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总出货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九家来自中国。排在前五位的企业与2023年相同,分别为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海辰储能以及比亚迪。上半年,储能电芯出货量前五企业的市占率合计为73.2%,较一季度提升了1.8个百分点。前十企业总共占据了全球91%的市场占有率,维持在历史较高水平。

  整体来看,储能电池系统市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创新与生态系统建设成为企业制胜的重要的条件。领先企业通过高研发投入不断的提高产品性能,而新兴企业则通过差异化定位切入市场。未来,随技术门槛逐渐提高,头部厂商可能通过并购整合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而区域性企业则将在政策支持与本地市场的推动下寻找发展机会。

  随着电池企业加入储能电池系统集成赛道,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储能等众多电池厂开始慢慢地涉足集成业务,从电芯制造走向提供直流侧和交流侧的储能电池系统新品,覆盖电源侧、工商业侧、用户侧等应用场景,直接参与储能领域的全方位竞争。这种转型可能会使它们与现有客户产生竞争关系,从而在市场定位、产品策略等方面做综合博弈。

  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慢慢的变多的储能企业选择出海寻求更广阔的市场。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全球储能市场正在迅速增加,预计到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的规模将达到每年约300吉瓦时(GWh)的装机容量。这一增长趋势为国内储能公司可以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机遇。除了传统的欧美、澳大利亚、日本等主流市场,东南亚、非洲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成为储能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等国家电力需求量开始上涨迅速,对储能电池系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非洲,随着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项目的推进,储能电池系统的需求也在上升。据非洲开发银行(African Development Bank)估计,到2030年,非洲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投资将要达到每年约2000亿美元,其中储能电池系统是关键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则因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为中国储能公司可以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国内公司可以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在内卷化的背景下,储能产业正加速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市场不再仅仅寻求低价产品,而是更看重真正的降本能力和价值创造。在工商业侧,储能公司开始利用AI、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的技术提升业主的收益。例如,利用先进的能源管理系统,工商业用户都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能源消耗,降低能源成本,并提高能源使用的灵活性。此外,储能电池系统在提供电网服务方面的价值也在增加。储能电池系统在电网中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可以为电网运营商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

  储能产业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和挖掘。随技术的进步和市场对高效率、高可靠性储能解决方案的需求增加,储能产业正逐渐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这种转变不仅为储能公司能够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也为整个能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和能源效率的重视,预计储能产业将继续保持这一价值驱动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储能电池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除了国内发电侧的新能源配储和传统用户侧储能领域,工商业储能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企业也在探索产品的新用途,突破锂电池应用的上限,以满足更广泛的市场需求。这表明储能行业的新增量市场正在被积极挖掘,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具体来说,工商业储能的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这些场景对储能电池系统的需求体现在调峰调谷、备用电源、微电网、需求响应、充换电设备等。总之,随着工商业储能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储能行业的新增量市场正在被积极挖掘。这将为储能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推动储能技术不停地改进革新,满足日渐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这也将有利于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为实现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返回列表